那些经历过背叛的夫妻为何会越来越好?
其实在遭遇出轨之后,伴侣相处的核心点在于如何重建两人之间的信任。
在出轨的情境中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叫做亏欠感,被出轨的一方觉得自己被亏欠了,以此为理由要对方做出补偿。
那么未来也会是这样的模式:
“你犯了错,所以我要求你做什么,你就必须做,不能讨价还价。”
这种模式并不利于两个人的亲密,因为亲密需要建立在平等之上。

图源:pexels
如果真心觉得自己被亏欠了,咽不下这口气,不如干脆结束。
既然决定在一起就要想清楚,长期处在高低的位置上,两个人很难走得远。
之所以要重建信任,是因为出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毁约,如果某一方真的想离开这段关系,遇到了一个真爱,他完全可以用体面的方式结束目前的关系。
出轨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不忠诚于这段关系,另一方面还很在意这段关系,想两边维持。
在这种冲突当中,就会产生背叛、谎言和无穷无尽的猜忌。
这时问题就很复杂,关系中的信任已经破坏了,可是双方又有一点维系这段关系的动力。
在失去信任的一段亲密关系中,假如两个人还想继续在一起,需要做什么?

图源:pexels
出轨这件事,男性和女性从数量来看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传统的文化观念,女性出轨者会承担更多的污名,背负更大的道德压力。
在回归家庭的时候,面临的困难也比男性出轨者大得多。
男性对于被女方背叛这件事情,俗称的戴绿帽,有更高的社会羞耻感,甚至和男性气质、男性尊严关联起来。
夫妻双方已经经历了最初的震惊、愤怒、争吵,包括几次三番地提到离婚,最终还是决定在一起,这是重建关系的前提; 双方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一定成就,不存在一方依附于另外一方,这是在关系中的资源。那么这样的一对夫妻还能不能往下走?
答案是:可以,但是要付出比想象中多得多的代价。

图源:pexels
说一个案例吧。
一对夫妻中妻子背叛后,虽然丈夫想继续这段婚姻,但仍然沉浸在愤怒中难以自拔。
他就反反复复问同样的问题: “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给我一个解释。”
这个问题他问了成千上万遍,已经问到没有新的信息产生的程度,但他还是在继续问。
他真的是想要妻子的解释吗?
不是的。 在产生背叛之后,人们很难开展真正的对话,没有对话也就没办法重新建立信任。
想要开展对话,首先需要跨过道德谴责。

图源:pexels
出轨很容易跟道德捆绑在一起,出轨是因为某一方道德败坏,这是最通常的归因方式。
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归因里,建议不如结束这段关系,到此为止。
因为道德很难改变,一个好人跟一个烂人在一起也不会有好结果。
道德是用来离开和惩罚一个人的,而你们的目标是要在一起。
所以除了一方谴责,另一方道歉之外,要有更多的对话,向彼此分享自己的状态。
因为被出轨的一方只会看到一部分是“对方在伤害我,对我不满,在跟我的婚姻里不幸福”。
所以在谈论修复关系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无所谓。
“凑合呗,我就是为了孩子,或者我都行,你想好好过,那就过吧。”
这样的态度都是因为害怕受伤。 一旦必须得拿出更投入一点的态度来,就会退缩,害怕承担更大的风险。 但我们要让对方听到: “我是真的想跟你继续过,我在乎这段关系,哪怕我受了伤。”
让对方听到这样的表达,才有可能让这段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图源:pexels
对话的目标不是去解释为什么出轨,否则就像是在合理化这件事。
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探索这段婚姻当时在怎样的状态中,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对话是双向的,妻子向丈夫分享自己的感受,丈夫也向妻子打开心扉。
自己除了愤怒和想要诉诸道德的心情之外,也会有怀疑、不安还有悲伤,会想到两个人当初在一起的时候曾经多么美好,对走到现在这步的关系也会有反思,这是对重新建立信任关系有价值的对话。
分享完过去的感受,还有另一个议题要探索,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两个人不是非得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单身的自由,不要用什么凑合过下去来敷衍,失去信任的两个人,在一起的代价比分开的代价大得多。

图源:pexels
这种表达也在突破自己受害者的角色。
在关系中遭受过背叛的一方,很多人都一直走不出这样一个身份。
“我很丢脸,受了很大的伤害,受到了伤害还是没有结束这段关系,别人会看不起我。”
带着这种角色,即使留在关系里,后面的路也会很难走。 如果我们能确认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知道自己是为了某一个重要的理由才决定继续,就不会再把自己认同为受害者,或者把对方看成一个伤害我的人。 但在说原谅的时候,还是有人居高临下,把这种状态叫做原谅。
就好像在说一方犯错,另一方只是不计较。
其实这种心态远远不只是原谅,而是通过确认自己的意志,主动解放了对方,本质上也解脱了自己,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信任。
重建信任的意思不只是说出轨的一方要拿出行动证明自己改变了,另一方只要像检察官一样盯着就好。
那不是信任,反而是持续的怀疑。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