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存在一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

有些人潜意识里最深层的需求,是寻求情感上的 “被虐” 体验。

亲密关系中最深层的需求是“被虐”

来访者林夏(化名)和陈默(化名)结婚六年,在外人眼中,这对夫妻男才女貌,陈默是公司高管,林夏则是温柔贤惠的全职主妇。

但只有林夏自己知道,这段婚姻早已成为一场持续的情感折磨。

陈默性格强势,控制欲极强。

从日常开销到社交往来,他总能找到理由挑剔指责。

林夏精心准备的晚餐,会被嘲讽 “连外卖都不如”

与朋友聚会回家稍晚,便会遭到冷暴力,陈默连续数天对她视而不见。

更令人窒息的是,陈默常在争吵时用最尖刻的语言羞辱林夏:

“离开我你什么都不是。”

“也就我愿意收留你这种废物。”

但面对这样的对待,林夏不仅从未提出离婚,反而越发小心翼翼地讨好陈默。

她凌晨五点起床准备早餐,主动切断与闺蜜的联系,甚至在陈默出轨被发现后,选择默默隐忍。

每当朋友劝她离开,她总是含泪摇头

“他只是压力太大,我多包容就好。”

亲密关系中最深层的需求是“被虐”

心理学家冯玉德曾提出,每一种痛苦都潜藏着转化为快感的可能,这种情况在原生家庭存在创伤的人群中尤为显著。

那些自幼遭受父母打压、虐待的孩子,往往会在痛苦中寻找快乐,根源在于他们从未体验过正常的爱与安全感。

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幼年时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给予基本的归属感与爱的滋养。

然而在许多东亚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向孩子传递负面信息,如频繁责备、过度打压。

面对这样的处境,孩子会陷入矛盾的困境:

一方面饱受痛苦折磨,另一方面因天然对父母的忠诚而无法轻易割舍这段关系。

为了自我保护,孩子的大脑会将痛苦体验转化为快感,久而久之,这种特殊的情感模式便被潜意识铭记,甚至将父母的负面行为误解为爱。

成年后,他们会不自觉地被具有相似 “施虐” 特质的人吸引,就如同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受害者,家暴中的受虐者最终认同施暴者,被打骂的孩子坚信 “打是亲骂是爱” 。

亲密关系中最深层的需求是“被虐”

林夏这种近乎病态的依赖,就是源于她的童年。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对弟弟百般宠爱,却将她视为 “多余的负担”

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亲会当众撕毁试卷;

想要新衣服,母亲就冷嘲热讽:“丑丫头还讲究什么?”

在长期打压中,林夏形成了 “被否定才是爱的证明” 的扭曲认知。

婚后,陈默的指责与控制,无意识中复刻了她童年熟悉的情感模式。

当陈默发脾气时,林夏反而会产生一种 “被关注” 的错觉,潜意识里将痛苦与爱划上等号。

她甚至会在陈默情绪缓和时感到欣喜,仿佛熬过风暴就能迎来 “真爱时刻”。

她在婚姻中的 “自虐式付出”,本质是在用童年创伤模式应对现实关系,试图通过承受痛苦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亲密关系中最深层的需求是“被虐”

从心理学理论分析,部分人认为只有通过强烈刺激,才能切实感受到爱的存在,而施虐行为恰恰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亲密方式。

当他人对自己施加痛苦时,反而能让这些人产生 “被看见”“被在乎” 的情感连接,从中获得爱与满足感。

因此,当我们在感情中陷入 “越被虐越爱” 的怪圈,即便遭受羞辱仍选择讨好对方,并非真的 “喜欢找虐”,而是潜意识中的创伤记忆在作祟。

与其说我们爱着眼前的人,不如说将对方视为填补情感缺口的载体。

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存在创伤,这些创伤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情感选择,制造出 “命中注定” 的错觉。

但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鼓起勇气打破固有模式,与过往痛苦彻底告别,就能重塑强大的内心,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亲密关系中最深层的需求是“被虐”

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图源pexels,侵删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28-9018

微信公众号:聆鲸情感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30-21: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