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这样呢?
在感情里总是缺乏安全感,需要反复确认对方爱自己。
极度渴望陪伴,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儿就觉得对方不爱你了。
害怕分离,恨不得二十四小时了解对方的行踪,又不自觉的想要控制对方,极其期待对方的肯定和反馈。
一旦对方看不到自己的付出就会愤怒…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焦虑型依恋。

图源:pexels
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形成
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早期的依恋经验分不开。
依恋理论指出,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对个体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婴儿期照顾者对孩子的需求反应不稳定,孩子会在与照顾者分离时感到恐惧和不安,从而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形成焦虑依恋。
比如有些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老人在家带大的孩子,是非常容易形成焦虑依恋的。
本质上,焦虑依恋的内在小孩其实是一直处在一个惶恐不安的状态。
虽然他们长大之后会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把那个不安的内在小孩给掩盖住,但是一旦进入到恋爱关系中,便会抛弃伪装,再次退化成孩子,那个不安的内在小孩便会再次出现。
因此,在恋爱关系中,焦虑依恋的个体往往极度渴望得到对方的关怀和呵护,并希望对方能够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伴侣表现出轻微的冷漠时,内在的小孩能够敏锐察觉到差异,并因此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

图源:pexels
而安全型依恋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需求回应及时,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就一边打骂一边照顾孩子,更不会对孩子的呼唤视而不见。
这样婴儿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被照顾被爱着的。
在父母因为其他事情离开时,也会相信父母肯定会回来,他们也会发展出良好的依恋感,不会因为分离而产生被抛弃的恐惧,这就构筑了安全型依恋。
那如果现在已经产生了焦虑依恋,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何应对?
1.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
虽然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完全懂你的世界,但至少他能够合理把握和你交往的距离感,并且情绪相对稳定,他会去支持你,回应你。
如果你本身是焦虑型,再去找一个回避型,那将会是噩梦般的存在。
2.培养安全感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对安全感的解释是一种能够接受不确定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难度比较低,在一些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景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
认知闭合的意思是个体越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越是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
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自己的渺小,明白自己无力操控命运和世界。
但另一方面要自信而勇敢,愿意接受一切现实,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应和处理现实。
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