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亲密关系中,你频繁被伴侣指责为敏感、脾气差、不可理喻时,一定要保持清醒,认真审视:
这些负面评价究竟是真实的你,还是对方刻意施加给你的精神枷锁?
心理学中存在一种比常见的精神操控(PUA)更为隐蔽且危害深远的行为模式,被称作“反应性虐待”。

这种虐待通常发生在亲密关系里,具有强烈自恋特质和控制欲的一方,会通过持续漠视、全盘否定、言语攻击、恶意抹黑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策略,故意刺激对方情绪,直至将另一方逼至崩溃边缘,从而实现对其人格的彻底贬低与精神压制。
举个常见的例子:
当你和伴侣一同外出聚餐,在朋友面前,无论你只是想询问一道菜品的口味,还是分享生活中的小事,对方都会选择刻意无视。
即便你只是出于好奇心再次询问,换来的也是充满嘲讽的回应,比如阴阳怪气地质问“你不会自己尝尝吗?”。

这种行为不仅将你正常的沟通需求扭曲成无理取闹,更会升级为人身攻击,指责你没见识、故意找麻烦。
当你在反复的漠视与羞辱下情绪失控,忍不住发火或摆脸色时,对方却立刻转换角色,以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向周围人温和地道歉:
“不好意思,他经常这样,我都习惯了。”
整个过程中,对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精致利己主义的算计,将自己包装成无辜者,而把伴侣推向“暴躁”“难缠”的负面人设。
这种反应性虐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蔽性和持续性。

不同于家暴、酗酒、出轨等显而易见的伤害行为,反应性虐待没有明显的冲突爆发点,也无需特定的触发条件,完全取决于施虐者的心情。
它可能发生在清晨的一句冷嘲热讽里,藏在日常对话的否定中,甚至渗透在每一个眼神和语气里。
正因如此,这种精神虐待很难被外人察觉,当受害者向亲朋好友倾诉时,往往得到的是“别计较”“多包容”的劝说。
这些看似善意的建议,实则无意间成为了施虐者的帮凶,将受害者进一步推向孤立无援的深渊。

许多经历过反应性虐待的人坦言,伴侣的伤害让人对亲密关系失望,而亲友的不理解,更是让他们对整个世界都失去了信任。
长期处于这样的精神折磨中,受害者极易陷入自我压抑、自我怀疑、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
他们会逐渐内化对方的否定,开始发自内心地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缺乏魅力,甚至低人一等,才会遭受这样的对待。
最终,这种自我否定彻底摧毁了他们自救的勇气,心甘情愿地被困在这段有毒的关系里。

很多来访者内心深处并非意识不到关系中的问题,只是在长期的精神打压下,早已被自卑和怯懦牢牢困住。
请记住,你的痛苦是真实的,你的感受值得被看见。
如果你暂时没有勇气彻底反抗,不要因此自责,这从来都不是你的错。
不妨从一些小事做起:
试着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关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当自我否定的念头出现时,尝试用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
在虐待发生的当下,学会在内心为自己筑起一道防线,给予自己支持与信任。
如果你在婚姻中有这样的困扰,也可以找我们聊聊。

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图源pexels,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