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婚姻当中,最可怕的并不是你遇到了一个不那么适合的人,也不是你遇到了一个曾经符合你的想象,但在婚姻的表现中却完全与想象相反的人。
而是你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受害者,一直活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而真正拖垮婚姻、拖垮你人生的,不是别人,正是这种“受害者思维”。

图源:pexels
无法面对婚姻的挫败,于是躲进了“受害者”角色里。
婚姻,对于每一个选择踏入婚姻的人来说,都是考验。
如何面对婚姻中的各种考验以及随之而来的挫败、委屈、伤害?
你可以做一个受害者,将所有问题都放在对方身上,在控诉对方的过程里,不断发泄永远也发泄不完的怨恨; 也可以从“我”出发,去想想这一切糟糕现实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糟糕真的全部是因为对方很坏或者有缺陷吗?
如此,才能找到关于关系、关于自我、关于婚姻的正确打开方式。
无论你是继续婚姻、还是结束婚姻迈向人生另一阶段,从“我”出发的思维方式都比“受害者思维”要有益得多。
也许你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好像做不到。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你一直在这种心态里,拔不出来呢?

图源:pexels
在开始时对于婚姻,总是过于自信。
对于婚姻的预期,不是一种合理的预期,其实是一种过度的期待。
因为太渴望幸福,渴望链接,渴望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童年缺失的爱。
于是我们以为,婚姻就是来解决这一切痛苦的,其实错了,婚姻不是一种解决痛苦的方式。
婚姻是你们原生家庭模式的强迫重复、潜意识中创伤的真切呈现。
婚姻本身就是充满考验的,充满难题的,可是我们却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
我们又往往因为承受不起这份残酷的挫败,也承担不了如此重大的人生代价。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面对这个不在预期之中的真实。
所以很多人一瞬间就站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图源:pexels
站在受害者的位置有两个好处:
一是免责,即这件事的失败,不是我的错。免于对自我的责难;
二是可以去谴责对方,即这件事的失败,都是因为伴侣太有问题。
那么就可以把对婚姻失败的这部分愤怒,不甘,难过都发泄到对方的身上。
毕竟承认自己有问题,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自我的力量的。
而改变自己也是异常困难的,所以将过错都放在对方强烈要求对方做出改变,比反省自我,改变自己要简单得多。
这就是“受害者思维”广泛地被大家应用于婚姻和两性关系的原因。

图源:pexels
受害者思维虽然在当时会让你感觉好受一些,让你有资格去指责对方,而可以暂时(或永远)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一直使用它,那么它会令你付出的更重大的人生代价。
受害者思维,会造就互相怨恨终日指责的伴侣。
如果每个人都想用指责对方让对方改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结果就是谁也赢不了,婚姻变成了战争。 谁也不愿意改变,谁都觉得对方是坏人,要不就是有个人被迫改变和压抑了自我。
这种长期的压抑和被迫也不会给婚姻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
受害者思维,会让你活在一种婴儿般的感觉里,完全没有成长。

图源:pexels
你的每一个现实,都和你的选择相关,不管你的选择是让的是主动,那都是你的选择。
而受害者思维,则是将自己当做了没有行为能力的婴儿。
一个婴儿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好的养育,那么他的确是一个受害者。
因为他不能动不能说话,他也不可能生病了自己找药吃,饿了自己泡奶喝。
所以婴儿的现实取决于外部环境,取决于父母。
如果婴儿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那么他可以怪,也只能怪有行为能力的大人没有好好尽责照顾他。

图源:pexels
但是婚姻中的受害者思维,就是近似于婴儿般的思维模式:
“我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在这个婚姻关系里,你就是要负责给我快乐,满足我的需求, 如果你没有,那么我就要攻击你,那么我就是婚姻的受害者,你就是那个害我的人。”
受害者心态的人划分对错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很偏执。 这是一种婴儿般的偏执,就像心理学中说的母婴关系的最初。
“你满足了我就是好伴侣,你不满足我,那么你就是坏伴侣,我就是受害者。”
任何一个伴侣都有潜在的瑕疵。
别把婚姻叙述成一个有受害者和施害者的故事。
当你把婚姻中的另一半定格为一个坏人,那么你就把自己定格成了一个可怜的人。
但其实,这只是我们习惯性采取的一种对婚姻的失败和糟糕的应对方式。
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谁的错,而是从一开始就可能是你有你的缺陷,他有他的缺陷,在对建立情感链接的渴求里,你们走进了婚姻。
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懂得婚姻的人,不意味着你足够成熟到不会在亲密关系里暴露你所有的内在瑕疵。 假如放弃受害者心态,不像婴儿一般想当然地在对方身上索要幸福,那么你就可以尝试像个有担当的成年人一样,对自己的关系负责,而不只是被幻想和情绪充满。

图源:pexels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